正宁香包绣制是指以正宁香包为代表的一切刺绣制品。从狭义上讲,是指丝布或棉布等里面装有除潮辟秽、芳香四溢的中草药,布上绣以各种图案的立体造型工艺品。它的形状像包,因包裹的填充物草药具有香味,于是被称作香包,民间俗称“荷包”、“耍活子”、“绌绌”;从广义上讲,它既包括立体造型香包,又包括没有填装香料、填充物的各类绣制品。
正宁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20万年前这里就有人类生存繁衍。正宁香包起源于先周,发展于战国、兴盛于唐宋之后。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的一方水土赋予了正宁妇女智慧的大脑和灵巧的双手,她们从《诗经》《离骚》唐诗宋词及戏曲故事、小说稗史传说和历代艺人口传心授中不断汲取营养、创新发展,创造出了具有礼仪佩戴、装饰审美、定情馈赠、生活实用等功用的香包工艺品。
正宁香包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用料讲究。它是集造型、色彩、纹样、香道等元素为一体的民间艺术集合体,是精神与物质完美结合的产物,是科学与艺术有机融合的结晶。正宁香包绣制是一种立体造型和平面刺绣兼容的纯手工艺制品,其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外在的质地、造型、色彩及纹样上,而这些特色的不同则源于香包的制作工艺,按制作技艺分为绌绌、线盘、立体刺绣、平面刺绣等四大类。
正宁香包以其构图的传统性,文化内涵的丰富深刻性,刺绣制作的稚拙典雅性,造型的独特艺术性,色彩应用的原始性,传承发展的民俗性,使其具有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浓厚的原始文化质朴美及返朴归真的人性美。香包绣制中既包含有美观实用的物质性,更蕴含着中华民族杰出的智慧才情、精神价值、思想观念和文化意识等非物质性。正宁香包造型与地下文物相映成趣,相得益彰,被称为“活化石”、“活的地上文物”。这种根系华夏故土,贯穿千古的民族文化,涉及到人类学、历史学、古医学、民俗学等方方面面,它将传说、神话、巫术、宗教等原始文化形态与远古多民族聚居的文化遗存完美糅合在一起,形成了它独特的艺术特征,体现出了它自身独有的历史与科学文化艺术研究价值。
近年来,正宁香包绣制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017年,“正宁香包绣制”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列入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