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庆阳丨董志塬上书写绿色答卷

庆阳网2025/05/07 17:09:57 分享到

《陇东报》2025年5月7日四版

董志塬上书写绿色答卷

——西峰区植绿护绿守护生态纪实

西峰区显胜乡毛寺村植树点西峰区显胜乡毛寺村植树点(资料图)。通讯员 温聪聪 摄

5月的西峰区,黄土沟壑褪去了苍凉,层层叠叠的绿意爬上梁峁,在风中摇曳出新生的韵律……

穿行于西环川公路,透亮的蓝、明媚的黄和满眼的绿,令人目不暇接;俯瞰巴家咀水库,粉白的杏花与苍绿的松柏在坡地交错,将春色揉成流动的油彩;站在后官寨路堡村的山顶,只见数百名干部群众挥锹铲土,将一棵棵树苗植入黄土,这片塬边空地,也悄然披上绿装……

西峰区静卧于董志塬腹地,这里沟壑纵横,梁峁交错。为了改写黄土与风沙的对话,西峰人攥紧手中的铁锹,用几十年的时光书写生态赞歌。

这些年,58岁的张德和足迹遍布西峰区7个乡镇的山梁沟峁。作为西峰区彭原镇义门村的种树“老把式”。农闲时,他总跟着当地绿化公司的工程队跑,哪里要挖鱼鳞坑、栽行道树,他就在哪里。看着满山坡新栽的树苗,张德和说:“这些新绿爬满沟沟峁峁,就是护土的墙、生金的窝,比啥家底都实在。”

近年来,西峰区牢固树立“生态优先、保护第一”的生态建设理念,以绿色发展为主线,不断加大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治理力度,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绿色动能。

市供排水公司联合市林科所在西峰东区污水处理厂开展义务植树活动。通讯员 毛娜娜 摄

每年三月,西峰区掀起“绿色总动员”,机关干部、学校师生、企业职工组成植绿队伍,向董志塬周边的荒山秃岭、干涸沟谷、公路沿线进军,栽下一片片“生态铠甲”。社区矫正人员在护绿过程中重获社会认同,红十字志愿者看着亲手栽下的树木守护一方水土,亲子家庭在树木年轮里读懂责任传承。

截至2024年底,西峰区已建成义务植树基地27处1.52万亩,栽植各类苗木132万株,全民义务植树尽责率达到95%以上,实现了“栽下一片苗、凝聚一条心、守护一方土”的双重价值。

与此同时,西峰区全力打响“三北”工程黄河“几字弯”攻坚战,深入谋项目,积极争项目,努力落项目。2024年争取资金1120.8万元,实施了陇东地区生态保护修复和水土流失治理项目、2023年第一批森林植被恢复项目等5个项目,完成造林绿化(种草)面积60259亩,项目资金总量、实施面积为近三年最多。

随着林地面积逐年增多,群众的生态保护意识不断增强,西峰区积极行动,通过公开选聘、精准培训,组建起一支128人的专业护林员队伍。

每天,护林员都会准时踏上巡逻之路。他们仔细查看林地的每一个角落,巡查林区内有无放牧、野外用火、游客烧烤、林木损坏等情况。在防火期更是加大巡查力度,向周边居民和养殖户宣讲防火知识,成为守护生态绿洲的“流动哨兵”。

同时,西峰区坚持科技赋能,积极探索“无人机+”模式,发挥“空中哨兵”优势,构筑空地一体化“防火墙”。“无人机飞行高度可达500米,通过搭载高清摄像头和热成像设备,对林区进行空中动态巡查,在可视范围内如发现烟雾或温度异常,可立即定位并通报徒步巡护队伍前往处置。”西峰区森林消防大队宣传员李晋说。

植绿于荒山秃岭,护绿在晨昏四季,守绿至树木成荫。截至2024年底,西峰区总土地面积149.89万余亩,其中林地面积46.46万余亩,占到总土地面积的近三分之一,森林覆盖率提升至26.77%,山梁沟峁间的茫茫绿海成为乡村振兴的亮丽底色。(通讯员:刘新艳 赵彬)

追青逐绿展新颜

——镇原县以生态文明建设支撑高质量发展

茹河城关镇段沿岸花草成荫,成为群众休闲的好去处。庆阳融媒记者 白勇涛 摄

近年来,镇原县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不断完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全县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多维攻坚污染防治 筑牢生态屏障

针对污染防治,镇原县细化措施,分类推进。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持续推动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扬尘污染精细化管控、燃煤锅炉综合整治、机动车污染防治、面源污染治理等重点任务落实,对城区有可能影响空气质量企业及在建项目进行排查,督促施工场地严格落实“六个百分之百”抑尘措施。水污染防治方面,持续推进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工业污水处理厂尾水人工湿地工程已建成运行,进一步强化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全面推进河流污染防治,有效改善地表水环境质量。土壤污染防治方面,强化危险废物经营及产废单位监管,健全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和经营台账,目前规范转移处置危险废物2853吨。

镇原县不断完善网格化环境监管体系,深入推进环境监管“双随机一公开”制度,严厉打击各类环境违法行为,对破坏生态环境的典型案件公开曝光、依法查处、严肃追责,2024年立案查处环境违法行为5起,审查批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13个。目前,境内蒲河、洪河及茹河3个参与县级责任考核地表水监测断面均达到Ⅲ类考核目标要求,2个市级水源地、尤家坪县级水源地和6个千吨万人乡镇水源地全部达到水质考核目标要求,土壤环境质量总体安全可控。

中原乡群众开展植树活动。 庆阳融媒记者 白勇涛 摄

系统推进水土治理 夯实绿色根基

镇原县以陇东黄土高原丘陵沟壑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建设为重点,抢抓“三北”工程、黄河“几字弯”综合治理重大战略机遇,按照“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原则,有序推进油气矿历史遗留废弃井场生态修复,目前,转型利用历史遗留矿山7处,修复土地面积10.97公顷。对于在期矿山,严格规范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方案审查和生产矿山分期治理工程验收,边开采、边治理、边修复,做到安全有序开发、实现“绿色平衡”。

坚持每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62平方公里,截至目前,共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578.7平方公里,水土保持率达到60.19%,全县水保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固沟保塬”工程纳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以来,实施了集“塬面径流调控、沟头加固防护、坡面植被恢复、沟道水沙集蓄”四道防线于一体的固沟保塬工程,水保生态项目实施取得了创新性、突破性进展。新修梯田4.4万亩,项目区粮食增产得到有效保障,新建淤地坝21座,有效改善了局部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和水保生态环境。加强协同监管、联合执法,进一步加大水土流失预防保护力度,截至目前,全县共审批水保方案191个,征收水土保持补偿费2799.06万元,督促生产建设单位全方位落实拦挡、蓄排、林草等水保治理措施,人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

坚持以“林长制”为统揽,持续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建立健全林草资源管护体系,建设开放文明美丽幸福的现代化新镇原。截至目前,全县林草湿地面积达230.8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43.88%。

绿色动能转换驱动 激活发展引擎

镇原县聚焦生态项目建设、产业结构优化及节能降碳增效三大核心领域,全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蓬勃发展,2021年以来,全县累计谋划申报生态保护和发展领域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2个,总投资1.627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项目2个,总投资1.24亿元,争取到位国省投资1.113亿元,实施了屯字镇和新城镇街区雨污分流、茹河水环境治理等项目。积极谋划储备设备更新、以旧换新领域项目39个,总投资61亿元。对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投资项目进行前端准入限制,确保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和谐共生。

全力推进清洁能源利用和重大新能源项目有序实施,累计实现乡村天然气入户10427户,陇电入鲁750千伏陇东换流站接入镇原段工程已完成塔基架线,长庆油田采油十一厂30万千瓦集中式光伏和五凌电力10万千瓦风力电站项目正在办理项目核准手续,户用分布式光伏项目已在城关镇、屯字镇开展试点建设,建成运营集中式充电站1座,规划布局油气电氢综合能源站12座。

积极开展专项节能监察,强化节能监察结果运用,督促4户重点用能企业安装单位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并实时上传数据。加强固定资产投资节能审查,累计上报重大能耗项目节能审查报告5个,从项目前端切实提升科学节能效率,全县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实现稳步下降。(庆阳融媒记者 白勇涛)

大凤川林场育苗基地俯瞰。 通讯员 黄晓 摄

·华池县:苗木管护忙 增绿又生金·

近日,笔者在华池县大凤川林场新庄台苗圃基地看到,工人们忙着起沟、移植容器苗、填土,同时对达到造林和销售条件的苗木进行修剪。

该基地是甘肃省林业保障性苗圃地,基地优化升级后,全力打造集良种培育、适应市场、研究试验于一体的现代化、智能化综合种苗繁育基地,充分发挥省级保障性苗圃地作用,为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三北”工程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提供种苗保障。

大凤川林场育苗基地俯瞰。通讯员 黄晓 摄

据大凤川林场场长路亮介绍,大凤川林场新搭建苗圃地500亩,既是甘肃省林业保障性项目,又是国家确立的“三北”地区种苗基地示范建设点,培育油松、侧柏、沙棘、山杏等优良乡土适生苗木30多种,总栽苗量1500万株左右。

近年来,华池县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紧盯国土绿化工程,形成以林养苗、以苗促林的良性苗林循环经营模式,为改善林区生态环境扩容增效。通过大力推进苗木产业发展,华池子午岭国有林场现育苗规模达6734.7亩,保障了全市国土绿化用苗需要,实现了生态和经济效益双提升。“现有苗圃面积7578亩,育苗树种63个,育苗量3500多万株,可为“三北”工程提供绿化用苗1810万株,年销售苗木680万株。”甘肃省子午岭林业管理局华池分局局长许兴成说。(通讯员李宇晶、黄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