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文明实践】宴席瘦身,人情减负!移风易俗让庆阳“吹起”文明新风

2025/07/02 16:44:48 分享到

宴席瘦身 人情减负

——环县移风易俗引领文明乡风

农历五月二十六,夏至,环县木钵镇邓寨子村邓阳湾组村民邓怀成家的小院中,一场特殊的婚礼悄然举行。没有鼓乐喧天,没有司仪高唱,没有镜头跟拍,亦无花团锦簇与震耳爆竹,唯有一碗碗饸饹面升腾着麦香热气,亲朋好友围桌而坐,笑语盈盈。当这一股清新的文明之风拂过邓阳湾的田埂,也悄然吹进了所有在场者乃至听闻者的心田。

近年来,环县将移风易俗作为加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强化建章立制、宣传引导、专项整治,以移风易俗引领文明乡风,推动全县乡村有“颜值”更显“气质”。

“零彩礼”“低彩礼”渐成新风

在秦团庄乡王团庄村,杨支书家不收彩礼的事迹,在当地传为佳话。

“孩子们婚后过得幸福快乐,就是我们最大的心愿。”杨志涛谈起嫁女儿的经过,脸上总是洋溢着欣慰的笑容。作为村干部,他积极响应移风易俗号召,以“零彩礼”的方式将女儿出嫁,这一举动不仅减轻了一对新人的经济负担,也在当地掀起了一场婚俗变革。

“彩礼不是婚姻的‘敲门砖’,把日子过好才是最好的彩礼。”小南沟乡村民李莉莉、秦团庄乡村民徐佳都是低彩礼出嫁的代表,她们为当地移风易俗开了一个好头,推动“抵制高价彩礼 倡树文明新风”观念深入人心。

“红白事”简办人情负担减半

近日,在耿湾乡郝东掌村党支部书记许述武家,一场简约温馨的婚礼引起全县人民的关注与点赞。

在为儿子操办婚礼时,他率先垂范,带头抵制大操大办,取消传统宴席,全天供应饸饹面、烩牛肉、猪血烩豆腐等特色小吃,对传统习俗请来的“外家客”和尊客,也只是摆五六盘小菜,降低烟酒档次,以身作则带动更多村民抵制“宴席风”。

走进芦家湾乡大堡条村,遇到有办白事的人家,前来帮忙的邻里亲朋人手一碗热面,虽没有了往日“七碟八碗”的“盛况”,但丧葬礼仪和邻里关系传递出的深情氛围却丝毫不减。这一创新举措,既表达了对逝者的哀思与怀念,又避免了浪费和攀比。如今,“一碗热面送亲人”已成为环县办白事的新风俗。

“红白事从新从简”“人情债减负减压”蔚然成风的背后,是村规民约在乡村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体现。环县通过制定深入开展移风易俗工作实施意见,狠抓移风易俗宣传引导,各村(社区)充分发挥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村民议事会作用,制定村规民约,将红白事新办、简办等内容纳入其中,大力整治大操大办、厚葬薄养、人情攀比等陋习,有效推动了移风易俗经常化、婚嫁事宜简约化、民间习俗文明化。

党员带头示范“席面小了”“脸面却大了”

在车道镇安掌村,老党员胡天宝的事迹广为流传。

2024年,胡天宝迎来80岁寿辰,不同于传统大办寿宴的习俗,他只是与家人围坐一堂,吃了一顿简单而温馨的家常饭。更令人敬佩的是,他捐出了毕生积蓄,助力村里的公益事业发展。在生命的最后阶段,胡天宝立下遗嘱:身后事一切从简,坚决反对大操大办,更不得收取亲友礼金。

“党员干部带头,群众才能响应,一定要杜绝‘无事酒’!”安掌村党总支书记张成珠在党员议事会上,给大家算了一笔账:2024年,村里举办红白喜事21次,全部取消预备餐,每次酒席可节约3万元左右,还有不少村民干脆取消酒席,全村645户节约人情支出68万元。今年以来,安掌村建立“党员之家”“学雷锋志愿服务队”“乡贤理事会”等6支新乡贤队伍,500多名志愿者共同推进乡风文明建设。目前,该村乔迁宴、升学宴、庆寿宴等各类酒席已不见踪迹,村民人情支出较3年前减少90%以上,“大事小办、小事不办”的文明新风吹遍全村。

观念“破冰”促行动“突围”

摒弃陈规陋习,不仅为群众减轻了负担,更树立了文明新风、擦亮了乡村振兴底色。近年来,面对不断攀比的天价彩礼、日益增长的“人情债”,环县抓住党员干部“关键群体”和婚丧事宜筹备“关键节点”,严格落实党员干部操办婚丧喜庆事宜“两报告一承诺”制度,多形式宣讲婚事新办理念,以自治增活力、以法治强保障、以德治扬正气,聚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镇原县城关镇西街社区举办“书法润亲情 共筑文明风”亲子趣味书法公益课

环县深入开展“新风行动”,创新推行“红黑榜”制度,加大正面典型宣传推介和负面典型曝光力度,让群众行有示范、学有榜样。持续推进“抵制高额彩礼 倡导文明婚俗”等行动,通过“道德积分超市”激发群众参与热情,实现了“旧习”变“新风”的蝶变。

截至目前,全县累计开展文明婚俗讲座80场(次)、参与群众达1.5万人次;举办集体婚礼5场,参与新人50对;发放“抵制高额彩礼 推动移风易俗”倡议书4万份,组织志愿者深入1000余户适婚家庭,进行“一对一”宣传劝导。

华池县

“1532”基层治理体系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近年来,华池县以“一约五会三榜两站”为载体,推动乡村治理从传统模式向现代化转型,实现从“管理”到“服务”、从“治理”到“智理”的跨越,走出了一条独具地方特色的基层治理新路径。

“一约”领航,夯实基层治理根基。华池县在117个村(社区)的规约制定过程中,尊重群众主体地位,围绕环境卫生、邻里关系、移风易俗等民生焦点,广泛征集民意,确保规约贴合实际、务实管用。为推动规约落地见效,各村(社区)通过宣传栏、文化墙等进行图文展示,组织干部、志愿者深入村组开展宣讲,并借助“小手拉大手”活动扩大影响力。建立监督与奖惩机制,对规约遵守者给予积分奖励,对违规行为予以批评教育,形成“人人守约、户户践行”的良好氛围。

“五会”协同,凝聚基层共治合力。“五会”包括红白理事会、孝善理事会、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毒禁赌会,是华池县凝聚群众力量的重要载体。华池县117个村(社区)实现了“五会”全覆盖,共组建585个组织。红白理事会倡导婚丧简办,破除陈规陋习;孝善理事会弘扬孝老爱亲传统,开展关爱孤寡老人活动;村民议事会聚焦乡村建设、产业发展等重大事项,广纳民智;道德评议会选树先进典型,曝光不文明行为;禁毒禁赌会强化宣传巡查,守护乡村和谐。近3年来,“五会”累计开展活动3700余场(次),协调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4700多件,成为基层治理的坚实力量。

镇原县城关镇西街社区举办“书法润亲情 共筑文明风”亲子趣味书法公益课

“三榜”激励,激发基层治理效能。“三榜”即扶志扶智积分榜、道德评议红黑榜、帮教转化进步榜,以激励约束机制激发治理活力。扶志扶智积分榜对参与技能培训、自主创业的村民给予积分奖励,积分可兑换生活用品或享受政策优惠,激发群众内生动力;道德评议红黑榜张榜公示道德模范事迹,曝光不文明行为,营造“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良好氛围;帮教转化进步榜跟踪记录不良行为人员的改过历程,对表现突出者给予鼓励,助力其回归社会。近3年来,全县开展道德评议580场(次),积分超市兑换物资价值达50.6万元,有效提升了基层治理效能。

“两站”赋能,提升基层服务温度。“两站”指双扶驿站与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是华池县服务群众的重要平台。双扶驿站整合政策、资金、技术等,为困难群众提供技能培训、创业指导和兜底保障,助力群众增收解困;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作为思想文化传播主阵地,通过理论宣讲、文艺演出、志愿服务等形式,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近3年来,全县依托双扶驿站开展技能培训6400人次、创业指导3500人次,落实低保和临时救助14.7万人次,发放资金1.32亿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展活动1900场(次),服务群众20余万人次,切实增强了群众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正宁县

移风易俗小切口 文明乡风大变化

近年来,正宁县将推进移风易俗作为乡村振兴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切入点,通过制度创新、典型示范和群众参与相结合的方式,有效遏制大操大办、高额彩礼等陈规陋习,推动移风易俗蔚然成风。

在永正镇上官庄村,村民老荔为儿子操办婚礼时严格遵守村规民约,将宴席控制在20桌以内。这场节俭而不失热闹的婚礼在当地引发热议,村民李喜怀说:“过去大家碍于面子互相攀比,现在有了标准,大操大办反而成了丢脸的事。”

这种转变正是正宁县推进移风易俗的生动实践。

日前,永和镇赵氏家族祠堂内,“省级文明家庭”代表彭亚妮正以“身边人讲身边事”的方式,向青年男女讲述“孝老爱亲”的家风故事。这种教育方式,让传统美德焕发新生机,截至目前,正宁县已建成4个家风家训示范基地,开展主题宣讲60余场(次),征集优秀家风故事120多个。

“以前说媒要收茶水费,现在我们签了承诺书。”在正宁县某婚介所,婚姻介绍人段玉琴向笔者展示了县婚介管理协会的从业手册。这个由县上成立的婚介管理协会,已备案登记媒人48人,发展乡镇服务点10处,累计促成低彩礼婚配120多对。

榆林子中巷村以丧事简办为切入点,着力破除陈规陋习。通过完善村规民约、建立红白理事会、创新文明积分管理体系等措施,严格规范丧事流程、精简仪式规模,切实减轻群众负担。同时,坚持举办“重阳敬老宴”,大力弘扬“厚养薄葬”理念,让孝老敬亲观念深入人心。

“以前村里办丧事,讲究大操大办,不仅浪费钱财,还让家属身心疲惫。现在有了红白理事会的约束,丧事简单又庄重,大家都轻松。”中巷村村民张会军说。

“党员干部必须带头签订承诺书,婚丧事宜要提前报备。”在正宁县纪委监委会议室,工作人员正在审核党员干部的婚事备案。正宁县通过建立“述廉+评议”机制,要求全县2.1万名党员干部签订移风易俗承诺书,形成“头雁效应”。

“推进移风易俗工作落实落细、入脑入心,需要久久为功、常抓不懈。”正宁县委宣传部副部长高小林表示,正宁县将持续深化移风易俗“督导-整改-巩固”长效机制,推动文明新风从“面子”向“里子”深化,让移风易俗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精神引擎”。

宁 县

主动作为破旧俗 文明新风入人心

从“高额彩礼”到“杜绝攀比”,从“大操大办”到“简约新风”,近年来,宁县积极推进移风易俗,大力开展宣传教育,引导群众主动革除陈规陋习,弘扬传统美德,推动乡风文明。

宁县通过整合志愿者、移风易俗宣讲员等力量,深入各乡镇开展“新思想 革陋习 树新风”移风易俗宣传宣讲活动;加大低彩礼、零彩礼、喜事新办、丧事简办等方面的宣传,切实增强广大群众参与婚丧习俗改革、倡导文明新风的自觉性。利用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介,开设“治理高额彩礼 推进移风易俗”“推行丧事简办 推动移风易俗”专栏,广泛宣传高额彩礼、薄养厚葬的危害和相关政策措施,并组织发放“十抵制、十提倡”宣传资料、《宁县治理高额彩礼推动移风易俗倡议书》等,切实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推动乡风民风向上向善。

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作用,结合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与群众需求,通过挖掘县内非遗等资源,组织开展2025年“‘我们的节日·欢乐中国年’新时代文明实践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我们的节日·元宵、清明、端午”等形式多样的文明实践活动80多场(次)。同时,通过精准对接群众阅读需求,优化整合图书资源,线上线下合力开展全民阅读、读书分享、送书上门等主题活动,全面提升“农家书屋”服务效能。

以小品、相声、剪纸、家风故事分享等形式宣传典型,引导群众摒陋习、树新风。推出的《移风易俗树新风三句半》《移风易俗靠大家三字经》《“小快板”礼赞“大文明”》和短视频《推行“丧事简办”,推动移风易俗》《抵制高额彩礼 倡导文明婚俗》等作品,深受群众喜爱,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让文明新风在基层落地生根。

宁县还深化“一进一出”文明实践新模式,对进入市级品牌库的“乡村微讲堂”“重情尚礼·宁州新风”“宁州新风艺术团文化惠民”3个品牌项目和宁县“乐万家”文化惠民品牌活动进行全程跟踪、动态调整和巩固提升。指导18个乡镇积极打造“五微社区”“五色新风”等特色文明实践品牌,持续深化“身边好人”文明实践工作室建设,不断擦亮文明实践品牌,为基层治理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