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阳网讯(庆阳融媒记者 南力)在庆阳,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的事迹被广泛传颂。他们或是见义勇为,在危险时刻挺身而出;或是敬业奉献,在平凡岗位上默默耕耘;或是孝老爱亲,用行动诠释着家庭的温暖与责任;或是诚实守信,用担当与准则构筑起社会的信任基石;或是助人为乐,在平凡善举中传递人间真情。这些榜样的力量,激励着更多市民见贤思齐,向上向善,绽放出崇德向善的绚丽之花。
崇德向善铸就城市精神脊梁
我市深植南梁精神沃土,将先进典型引领作为提升市民文明素养与城市文明程度的核心抓手,创新构建以“发掘-培育-传播-礼遇”为脉络的“3443”道德培育模式。截至目前,已有8人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23人荣登“中国好人榜”、16人获评甘肃省道德模范、123人入选“甘肃好人榜”。
积极构建“党员干部探访+媒体记者追踪+群众推荐自荐”的立体网络,建立覆盖市县乡村四级的好人好事培育台账。从三十余载扎根山野植树造林的“八旬愚公”杜克宽,到将青春献给革命老区的“时代楷模”邱军,一个个闪耀着人性光辉的榜样,通过“草根发光-组织赋能-全民追星”的培育路径,凝聚成文明城市创建的道德火炬,照亮千万市民的精神坐标。
出台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新时代好少年选树管理办法,在城市商圈、公园等核心区域打造12处道德模范广场、“好人”文化长廊等教育阵地,创设“你好,庆阳榜样”“德治微课堂”等特色宣传载体,激活基层治理的内生动力。
打造“传统媒体深度报道+新媒体矩阵传播+文艺作品艺术再现+文明实践场景植入”的立体传播体系,拍摄《榜样的力量》纪录电影,创排《我是李含林》《温暖》等舞台剧目,组建“道德模范宣讲团”与“好人宣讲队”,成立“身边好人”文明实践品牌工作室联盟。从温暖全城的“庆阳炒面”爱心群体到“爱心妈妈”志愿团队,一个个道德标杆串联成城市文明的风景线。
星火成炬汇聚文明蓬勃暖流
在西峰区的街巷里,身着红马甲、臂戴红袖章的小小志愿者们用扫帚清扫路面、用夹子捡拾烟蒂、用抹布擦亮共享单车,这抹跃动的“志愿红”不仅勾勒出少年的担当模样,更成为催化城市文明“化学反应”的鲜活细胞。
我市加速推进志愿服务“组织体系化、管理标准化、队伍专业化”建设,如今全市已组建志愿服务队4800支,注册志愿者497424名,占常住人口比例达22.3%。创新构建“点单-派单-接单-评单”闭环工作模式,将“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大数据”深度融合,让专业志愿者、行业服务队、公益组织等多元力量精准对接群众需求。从社区便民服务到乡村农技指导,从关爱孤寡老人到守护留守儿童,“志愿红”遍及城市每个角落。
按照“五有”建设标准,我市充分盘活农家书屋、乡村大舞台、文化广场等现有资源,打造理论宣讲、教育服务、文化服务、科技科普、健身体育“五大平台”,形成“一中心(所、站)多点辐射”的功能布局。从城区社区到山乡村落,群众步行可达的文明实践阵地星罗棋布,让理论宣讲、文化活动、科普服务等文明实践活动真正融入百姓日常生活。
我市还通过舆论宣传、榜样示范、礼仪培训、创意赛事等形式,推动“餐有礼、行有礼、游有礼、观有礼、网有礼、言有礼”的“庆阳六礼”成为社会共识。“书香庆阳·全民阅读”涵养人文气质,出租车行业素质提升培训擦亮窗口形象,全民参与的文明浪潮正在重塑城市精神风貌。
破立之间树起文明新风标杆
我市各县(区)充分发动党员干部及“百姓宣讲团”“板凳宣讲团”“理论小分队”等力量,深入街头巷尾、农户家中,通过分层分级培训,结合正反案例对比,情景式生动呈现高额彩礼、厚葬薄养、人情攀比等不良风气的危害,并进行分众化指导,推动婚事新办、丧事简办,涵养文明新风。
探索建立移风易俗宣传宣讲“1+8+N”联动长效机制,在市级层面统筹协调,抓引领、抓宣讲、抓活动、抓乡村,一体推进移风易俗宣传引导;指导8县(区)协同发力,乡镇培育宣讲骨干,全覆盖开展村“两委”成员、驻村工作队、村民小组长、新乡贤等“关键人”集中宣传;发动乡村干群广泛参与,做到全方位、多层级、立体化宣传。
与此同时,我市注重发挥良好家风在带动淳朴民风、文明乡风方面的作用,以各级文明家庭、最美家庭、五好家庭为重点,在全市广泛开展家庭文明建设系列活动,凝聚起推动移风易俗、倡树文明新风的“家”力量。
从街头巷尾的凡人善举,到遍布城市的志愿服务行动,再到深入人心的道德风尚,我市正以崇德向善之笔绘就文明画卷。在新的征程中,我市将紧紧围绕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助力乡村振兴,以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为依托,以文明村镇创建为抓手,积极推动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让每一位市民成为文明的受益者和传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