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病夏治”正当时

庆阳网2025/07/10 09:19:55 分享到

庆阳网讯(庆阳融媒记者 郭桂梅)在“岐黄故里”庆阳,每年入伏前,总会掀起一股特殊的就诊热潮。庆阳市中医医院针灸理疗科的医生们发现,近5年来接受“冬病夏治”的患者数量逐年递增。这种现象折射出传统中医药疗法在当代社会的蓬勃生命力,更揭示了《黄帝内经》所载“春夏养阳”理论的深邃智慧。

最佳时间

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天

三伏天是全年气温最高、阳气最旺的时段,也是“冬病夏治”的黄金期,具体分为三个阶段。今年三伏天时间表具体如下:

初伏:7月20日至7月29日(10天)。

中伏:7月30日至8月8日(10天)。

末伏:8月9日至8月18日(10天)。

关键时间点:每伏的第一天效果最佳,但整个三伏期间都可以治疗,需持续3年效果更佳。

溯本求源

天人合一的时空治疗学

“冬病夏治的核心在于顺势而为。”庆阳市岐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市中医医院原副院长胡胜根在采访中表示。这位从事中医临床工作近40年的专家指出,这种疗法源自《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提出的“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的哲学理念。三伏天作为全年阳气最盛的时段,人体腠理开泄,气血流通旺盛,此时运用温阳药物能最大程度激发人体正气。

现代医学研究显示,夏季人体代谢率较冬季提高约40%,皮肤毛细血管扩张面积增加25%至30%,这为透皮给药提供了绝佳条件。红外热成像技术显示,三伏贴敷治疗时,患者体表温度较常规状态下平均升高1.8℃,药物吸收效率提升3.2倍。

病症谱系

从咳喘到痹症的广阔领域

在市中医医院针灸理疗科诊室里,72岁的张大爷向记者展示了他的治疗记录。他患有慢性咽炎和气管炎,经过两年“冬病夏治”的系统治疗,冬季咳血症状消失。张大爷感慨道:“以前每年冬季我都要住两三次院,去年一次都没住,身体状况还不错,中医疗效真的好。”

据该院针灸理疗科副主任范乾介绍,目前“冬病夏治”疗法已形成六大适应症体系:

呼吸系统——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过敏性鼻炎等

消化系统——慢性胃炎、溃疡性结肠炎等

风湿免疫——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

妇科疾病——寒性痛经、产后身痛

儿科病症——反复呼吸道感染、过敏性咳嗽

亚健康调理——免疫力低下、阳虚体质

“但并非人人适宜。”胡胜根特别提醒,“孕妇、严重心肺功能不全、皮肤过敏及发热患者需谨慎。”他建议治疗期间避免冷饮、空调直吹,保持适度运动以助阳气生发。

疗法矩阵

传统技艺的现代创新

在市中医医院治疗室,康复中心副主任路进宝正在为患者调配三伏贴。“我们精选白芥子、细辛、甘遂等12味药材,经古法炮制后以姜汁调和。”这种直径2厘米的药饼需精准贴敷于肺俞、定喘等特定穴位,每次贴敷4至6小时,连续3年为一个疗程。

对于风寒湿所致的痹症、颈肩腰腿痛及消化系统疾病,市中医医院主管护师强莉用温热的火龙罐为他们进行治疗。“火龙罐不同于普通的火罐,它的罐体由砂石和玄石烧制而成,罐口呈花瓣形。我们在操作的时候插入艾柱,具有艾灸功效,并融入推拿和刮痧手法,痧即出即化即修补。”

除了三伏贴疗法,还有三伏灸疗法。市中医医院郭婷婷医生告诉记者,三伏灸主要材料为艾绒、生姜及一些对症的药物,艾灸有温经散寒、行气通络、消瘀散结的作用,生姜性温,可以增强艾灸温经散寒、行气通络的功效。“我们把这些结合起来就可以达到温补阳气、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的效果。”郭婷婷说。

正在接受艾灸治疗的教师张峰,因长期伏案导致颈椎疼痛,一度让他痛苦不堪。“经过三个疗程的腹背交替取穴法治疗,现在颈部活动度提升了70%。”张峰说。

这些将《针灸大成》理论与现代解剖学结合的疗法,正是传统智慧与现代科技融合的典范。

养生启示

四季调摄的当代意义

“‘冬病夏治’的本质是顺应自然规律的养生哲学。”胡胜根建议,夏季应适当进行阳光浴,每日上午9时至10时背部朝阳15分钟,饮食上多食生姜、羊肉等温阳食材,坚持每天热水泡脚至微微出汗。这些简单易行的方法,都是“治未病”思想的具体实践。

作为《黄帝内经》的发祥地,庆阳中医界始终秉持“传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的理念,用“大医精诚”的医训、丝丝缕缕的药香,共同构筑起传统医学与现代生活的和谐图景。在这里,千年的岐黄智慧正以崭新的姿态守护着百姓健康,诠释着“天人合一”的永恒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