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谱系”高度认识和理解南梁精神的丰富内涵

庆阳网2025/07/15 08:54:26 分享到

□刘荣刚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首次提出“精神族谱”的概念,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的讲话中第一次提出“精神谱系”的概念。从“精神族谱”“精神谱系”角度研究南梁精神,对于深化对南梁精神基本内涵的认识、理解,更好地传承、弘扬南梁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从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关系看,南梁精神体现着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共同特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构筑、发展、传承的历史。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犹如一枚硬币的两面,一面反映着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史和取得的伟大成就,一面反映着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风貌和构建的伟大精神。

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就是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历史发展的主流本质,就是不懈奋斗史、不怕牺牲史、理论探索史、为民造福史、自身建设史。从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可以看出南梁精神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共通之处。

从实现民族复兴看,刘志丹等老一辈革命家面对敌人,浴血奋战、百折不挠,立志“要把中国全闹红”,就是要从根本上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境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根本社会条件。从不懈奋斗看,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陕甘共产党人在创建、发展陕甘边革命根据地过程中,经历了大大小小70多次兵变,经历了寺村塬、照金、南梁等革命根据地的尝试,探索实施“三色”建军思想、“狡兔三窟”根据地创建模式、“十大政策”等正确路线方针政策,为党中央和红军落脚陕北打下了坚实基础。从不怕牺牲看,陕甘共产党人无论条件如何艰苦、环境如何恶劣,始终抱定革命必胜的信念,不畏艰险、出生入死,不怕牺牲、勇往直前,一步步在陕甘大地上艰辛探索,最终使红旗插遍了陕甘边区。从理论探索看,陕甘共产党人在远离党中央以至失去联系的情况下,努力摆脱“左”、右倾错误的干扰,明确提出“向井冈山学习”,坚持“像毛泽东同志那样”依托“梢林”发展壮大革命武装。从为民造福看,陕甘共产党人在一系列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怀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坚定地站在为群众谋利益的立场上想问题办事情,面向群众、依靠群众、紧密联系群众,并虚心向群众学习,为根据地的巩固壮大打牢了群众基础。从自身建设上看,陕甘共产党人在创建和巩固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始终把党的建设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坚持把廉政建设作为头等大事,制定和严格执行廉政法规,带头执行党的纪律,“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这一面”,形成“只见公仆不见官”的良好风气。

从与伟大建党精神的关系看,南梁精神反映着伟大建党精神的红色血脉。伟大建党精神与南梁精神是源与流的关系。南梁精神始终贯穿着伟大建党精神这条红线,反映着伟大建党精神的基本脉络。南梁精神是伟大建党精神“坚持真理、坚守理想”基本内涵的鲜活印证。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陕甘共产党人从走上革命道路的那一天,就立誓要为自己的信仰奋斗到底,至死不渝。这种理想和追求使他们始终保持了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南梁精神是伟大建党精神“践行初心、担当使命”基本内涵的鲜活印证。陕甘共产党人以人民群众利益最大化为出发点和归宿,以坚信革命必胜的信念为支撑,以壮大力量、团结奋斗为大局,负重前行、求实开拓,得到了群众的广泛信任、拥护和爱戴。南梁精神是伟大建党精神“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基本内涵的鲜活印证。陕甘共产党人创建、巩固革命根据地的历史,本身就是一部不懈斗争史,体现了百折不挠、愈挫愈勇的顽强意志和拼搏精神。南梁精神是伟大建党精神“对党忠诚、不负人民”基本内涵的鲜活印证。陕甘共产党人卓有成效的群众工作,使人民群众从了解党的主张到拥护党的政权,从积极投身革命到自发保护边区,为陕甘边区模范执行党的群众路线树立了光辉典范。

从与照金精神的关系看,两者都凝聚着陕甘共产党人的伟大品格。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集中体现了党的坚定信念、根本宗旨、优良作风,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牺牲奉献、开拓进取的伟大品格。南梁精神传承着中国共产党人特有的红色基因和红色血脉,体现着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风貌和思想品格。从理想信念上说,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陕甘共产党人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对自己的选择没有怀疑过,对自己的信念没有动摇过。从团结奋斗上说,他们在革命根据地和苏维埃政权建设中,坚决反对和自觉克服“左”倾关门主义,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不断壮大和汇聚革命力量。从对党忠诚上说,他们坚定的革命信仰铸造了高尚的革命品质,即便是在党内遭到不公正待遇甚至身陷囹圄时,依然忠诚于党,始终对未来充满信心。从服务群众上说,他们充分相信群众,紧紧依靠群众,真心关心群众,始终与群众在一起,坚决彻底地走群众路线。

(作者单位: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