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实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光辉典范

庆阳网2025/07/15 08:55:20 分享到

□贺柏林

20世纪30年代初,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带领西北人民群众在开展武装斗争和创建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历程中,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对人民群众饱含深情,模范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真心实意为人民群众谋利益,赢得了人民群众最广泛的拥护和支持,使陕甘边革命根据地成为党的群众路线重要发源地之一,这种密切联系群众的精神,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在陕甘边地区得到了全面传承和发扬,使陕甘边革命根据地领导人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成为模范执行党的群众路线的典范。1943年1月,中共中央西北局在延安召开的高级干部会议上,毛泽东为领导边区经济建设成绩卓著、在群众中享有威望的22位生产英雄的奖状上逐一题词,其中习仲勋、马文瑞、马锡五、王维舟、李培福、王震、王世泰、杨林、贺晋年等9人先后在以南梁为中心的庆阳老区战斗和生活过。毛泽东的题词是对以南梁为中心的庆阳老区早期革命领导人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最大肯定。

学习和坚持群众立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群众立场是决定党的性质的根本政治问题。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在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作为陕甘红军和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的主要创建人和领导人,是实践密切联系群众的楷模。他们坚定不移地走群众路线,选举群众代表参与政府工作,参加政权建设和社会事务管理。群众和战士亲切地称他们为“我们的老刘”“老谢”“仲勋”。

刘志丹平易近人,热爱群众,深受战士和群众的爱戴。华池南梁平定川老杨村,有一户贫苦农民为了招待刘志丹,将尚未成熟的荞麦炒干、碾烂,为刘志丹做了顿荞麦面条。刘志丹得知后立即表示了歉意。这件事曾经在陕甘边区广为流传,成为佳话。谢子长在战斗中身负重伤,牺牲前还心系群众,他说:“就这样死了,我对不起老百姓!”“我给他们做的事太少了!”习仲勋是群众立场的坚定坚持者,他曾说:“要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这一面。我们的干部要争做老百姓的勤务员,努力和群众建立起鱼水深情。万不能站在老百姓头上。如果“叫人家一看他,是个‘官’,是个‘老爷’,那就更糟糕。”正因为有这样坚定的群众立场,习仲勋对群众的安危冷暖、喜怒哀乐始终感同身受、挂在心上。群众过得穷、过得苦,是他最大的忧虑,群众的日子过得好,是他最大的慰藉。当得知陕北一些地方群众吃不上小米时,他难过得流下眼泪。而干部群众有困难时,也总会说“找仲勋去”。习仲勋始终把自己看作群众的一员,无论走到哪里,是什么身份,总是给人留下朴素随和、平易近人的印象,总能和群众打成一片,有着共同的话题,结下深厚的感情。

今天,我们学习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革命领导人坚定的群众立场,就要以忠诚之心牢记党的宗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始终做到与人民群众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

学习和实践群众工作方法,努力提高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

在创建发展革命根据地生涯中,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革命领导人锻炼了群众工作本领。他们始终代表人民利益进行革命斗争,了解人民群众的冷暖,体察人民群众的疾苦,获得人民群众的广泛拥护。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在敌人的进攻和合围中,在严酷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成为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全国“硕果仅存”的革命根据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坚持人民是“真正的英雄”的主体地位,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作为立党之本。

1934年11月,陕甘边区工农兵代表大会在华池南梁荔园堡召开,民主选举产生了苏维埃政府,习仲勋当选为主席。他结合陕甘边实际,认真商讨了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建设的一些重大问题,在开展土地革命中,苏维埃政府废除一切债务和高利贷,对土地和青苗一起分配,免除了群众农业税,开展奖励农耕等措施,调动了农民参加土地革命斗争的积极性,赢得了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他说:“所谓群众观点,就是立场和方法问题。”他提出要对群众“掏心窝”,经常到群众中去交朋友,深入调查研究,倾听群众呼声。在艰苦的关中岁月,他到基层调查研究,推动了大生产运动,解决了南下移民生产生活困难和当地儿童常见疾病治疗等问题。习仲勋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的坚定实践者。他坚持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的观点,在绥德工作时就提出“为52万群众服务”的要求,后来又多次强调“只要对人民群众有利,我们就干”。

今天,我们学习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革命领导人这些科学的群众工作方法,就要坚持工作重心下移,经常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从群众的实践中汲取营养、增长智慧,不断提高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的本领。

学习和弘扬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始终发挥共产党人的模范带头作用

“清廉”是群众路线的基本要求和保障,也是我们党的政德根基。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革命领导人始终把建设廉洁政治作为重要的奋斗目标,进行了艰辛实践和不懈探索。1934年,中国共产党在南梁建立了革命政权,选举刘志丹为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革命政权把廉洁建设当作头等大事。刘志丹说:“群众最痛恨反动政权的不廉洁,无官不贪。我们一开始就要注意这个问题。穷要有骨气,受冻受饿也不能取不义之财。”在刘志丹的领导下,红26军制定了“暂行条令十八条”,重点惩治贪腐。习仲勋回忆:“刘志丹了解群众的心情,才制定严格的法规,以警戒自己的同志。有了这条法令,在干部中确实没有发生过贪污事件。对干部,特别是负责的干部,要求更严格,犯了纪律,犯了严重的错误,都要受处分。”

在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创建中,习仲勋始终将建立清正廉洁的政府作为头等大事,力戒腐败和脱离群众。为了建设好根据地,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还采取了许多具有创新性、前瞻性的措施,提出并实施了著名的“十大政策”,完善了工农兵代表大会制度和工农监察制度,积极发扬民主作风,使苏维埃政府在群众中享有崇高威信。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还积极加强革命法治建设,制定了统一的《土地分配办法》和严格的廉政法令、军事法令和条例等,初步建立了自己的司法体系和司法制度。陕甘边区的廉政法治建设成为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局部地区执政的一个示范、一面旗帜,不仅奠定了党从弱小走向强大、从边区走向全国的政治基础,而且为党在全国范围内执政积累了宝贵经验。

今天,我们学习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革命领导人清正廉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观,就是要切实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强化惩治震慑,坚决遏制腐败之风的蔓延,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团结带领人民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作者系宁县委党史办原主任、王孝锡烈士纪念馆原副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