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阳网讯(庆阳融媒记者 刘项宇 唐芸 赵龙 曹拯)南梁,这座承载着光荣历史的小镇,在革命战争年代铸就了不朽的红色丰碑。如今,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南梁更将红色基因转化为强大的治理效能,构建起以党建引领为核心,以“五治融合”为基石,以“五共联动”为目标导向,以精细化服务为关键路径的乡村善治崭新格局,续写着属于这片红色热土的崭新篇章。
方言传情 架起党群“互通桥”
夏日的南梁镇荔园堡村何沟门广场,一场带着汗味的“土话大会”热闹开场。“娃他干大,你干甚着呢”“你黑下了吗(你懂了没有)”,一句句带着陕北味儿的方言在人群中传开,既有老辈人传下来的亲切感,又弥漫着生活的烟火气。
南梁镇超六成乡亲都是从陕北搬迁而来,说话带着浓浓的陕北腔,人也像黄土坡一样直爽。以前干部下村,听不懂老乡方言俚语里的“门道”,和乡亲们说话总隔着一层。现在不一样了,干部们把课堂搬到了地头,跟着大爷学方言,跟着大婶唠家常,跟着老乡贤学如何开展农村工作。慢慢的,干部们摸清了:和老乡打交道,就得说他们听得懂的话,办他们心里想的事。
村民刘海升看着眼前热闹的场景,感慨道:“现在的干部,肯蹲在门槛上跟咱拉话话,能把政策说成咱听得懂的道理,就是咱庄户人心里头的好干部!”干部们拜群众为师,既传承了南梁精神,又把党的好政策借着方言这座“互通桥”送到了乡亲们的心坎上。
夜话汇智 打造发展“新引擎”
夜幕降临,南梁镇荔园堡村窑洞门前,灯光次第亮起,大伙儿端着小马扎,像赶集似的聚到一块儿——村里热气腾腾的“夜话会”开场了。
“壹号院咋发展?周边环境咋收拾?大家敞开了说!”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武虎山的开场白,点燃了现场气氛。荔园堡村致富带头人郭翠玲第一个表态:“环境整治不能只靠村干部,咱自己的地盘自己收拾,保管比谁都上心!”村民何万成也坐不住了:“把闲置土地集中流转起来,再建些摊位招商家,肯定有人愿意来开农家乐。”村党支部书记蒋大江更是来了个“土味比喻”:“搞产业就像咱们照顾孙子孙女,得有耐心、下真功夫,一点点养壮实!”从场地规划到特色产业打造,村民们围绕“家门口的发展”各抒己见,句句建言饱含对家乡的热爱与关切。
面对群众建议,镇党委书记张建政现场回应:“流转土地建设餐饮大棚,这事咱说到做到!”务实的解答让群众吃下了“定心丸”。这场夜话会上,大伙给出了10条“金点子”,成为村集体经济发展的“致富路线图”。
今年以来,南梁镇通过“窑洞夜话”“田间问计”“入户问需”等议事形式,累计收集群众意见建议140余条,解决难题85件,真正把群众的“问题清单”转化成了“幸福账单”,让基层治理既有实效又暖人心。
田埂解纷 织密基层“平安网”
“路再挖下去两米,我们老人娃娃咋走呢?”在南梁镇高台村,华池风电项目施工需要与村民出行需求产生了矛盾。项目承建方中国电建集团贵州工程有限公司因97米长风电叶片运输需要,计划将现有道路再降低两米。而村民薛小军提出,此前协商降两米路基的方案施工后并未恢复路面,若再度降低路基,出行安全将无法保障,双方因此产生了矛盾。
一边是绿色能源工程建设需要,一边是村民出行需求,矛盾亟待解决。关键时刻,镇、村两级干部联合司法行政人员、人民调解员迅速成立调解专班,向双方剖析利害:“企业赶进度,得保障村民安全;村民求便利,也得为项目留通道。”经多轮协调,企业最终调整运输方案,既保障了项目推进,又确保了村民的出行安全。
这起纠纷的妥善解决,是南梁镇践行“一线工作法”的生动写照。依托陕甘边苏维埃政府全国法治建设实践基地的深厚底蕴,南梁镇大力培育基层调解力量,如今,全镇已打造出一支由86名专业人民调解员与18名法律明白人组成的法治队伍。其中,“张铭调解室”凭借公正高效的调解服务,成为乡亲们信赖的“说理驿站”。截至目前,南梁镇累计成功化解矛盾纠纷91起,调解成功率达98%,真正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指尖连“智” 开通农家“直通车”
站在自家的白瓜子地里,高台村村民王存才正通过微信视频接受农技专家的技术指导。谁能想到,两年前他还对着推广种植白瓜子的干部直摇头:“祖祖辈辈种玉米,改种白瓜子能当饭吃?”直到干部点开智能测算系统,算出一亩地多挣500块钱的明账,他才半信半疑地试种了两亩。秋收时,镇干部帮忙联系收购商,三天到账的万元货款让他信服:“‘智慧瓜子’确实能生金!”
如今,高台村的10870亩白瓜子都装上了物联网传感器,墒情、肥力等数据实时传输到镇智慧农业平台,108万元奖补资金成了看得见的“数字红利”。
对王存才来说,“15分钟生活圈”里,村卫生室的智能分诊、党群服务中心的自助办事终端,让他这个“网络盲”也尝到了智慧生活的甜头。去年开展的适老化改造,他通过“甘快办”App上传材料,不到两小时就收到了审核通过的短信。上个月,他通过“陇情e通”反映村口路灯故障,当天就有网格员接单处理,闭环管理系统里的进度条让他格外踏实。
近两年,南梁镇依托“智慧政务”收集社情民意80条,办理“最多跑一次”服务事项1500多件,真正实现了“数据跑腿”代替群众跑路,数字化正重塑南梁镇的乡村生活。
“五共”聚力 端稳农家“小康碗”
昔日,南梁镇红色旅游因“吃、住、行、游、购、娱”要素匮乏,如蒙尘明珠黯淡无光。如今,这里正上演着一场震撼人心的蜕变。
镇党委紧抓农文旅融合发展机遇,以壹贰号院、何沟门文旅融合聚集区为支点,串联起红色旅游带。现代观光农业产业园、乡村振兴成果体验馆等7个项目相继落地。通过“强村带弱村、党员带大户、大户带群众”,探索出了一条“共谋、共建、共治、共评、共享”的融合发展之路,让群众富在产业链上。
现在的南梁镇,游客络绎不绝,好评如潮。全国文明村镇等荣誉纷至沓来,2024年更是荣获第七届甘肃省一等功公务员集体称号,成为中央及省委社会工作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观察联系点。这些荣誉,是“干部进百家门、解百家难”的实干担当,是乡村治理现代化探索的耀眼成果,更是红色基因在新时代传承创新的壮丽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