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甘肃·庆阳岐黄文化论坛】张智明:岐黄薪火传承人

2025/09/24 17:24:58 分享到

在宁县中医医院,张智明是一位深受患者信赖的中医专家,有不少患者都是慕名而来。他总是耐心地倾听患者的每一句陈述,仔细观察舌苔脉象,开出切中病机的药方,用精湛的医术为患者带来健康的希望。

从湘乐中心卫生院的年轻医师到县中医医院的副院长,34载春秋流转,张智明以仁心为灯,照亮患者求医之路;以医术为径,深耕岐黄之术传承沃土,践行着“大医精诚”的医者风范。

1991年,23岁的张智明怀揣着对中医药事业的热爱,从甘肃中医学院毕业,走进了宁县湘乐中心卫生院。简陋的诊室、有限的设备,并未阻挡他治病救人的脚步。

“那时就想着,把课本里的知识变成能治好病的本事。”抱着这样的信念,他白天接诊患者,晚上研读中医典籍,在实践中摸索,在钻研中精进。这份执着与坚守让他迅速成长。

2000年,张智明凭借出色的工作能力,出任宁县湘乐中心卫生院副院长。2009年,他走上宁县中医医院副院长岗位,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但他服务患者的初心从未改变。

“再严重的病人都不能放弃治疗,只有让病人看到医生的信心,病人才会有信心。”这是张智明常挂在嘴边的话。

多年来,他深耕中医消化内科、脑血管病及妇科疑难杂症治疗领域,尤其在中老年脑血管病和肝、胆、脾、胃疾病诊疗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医诊疗方案。作为医生,他 24小时保持通讯畅通,深夜出诊已是常态;作为医者,他常牺牲业余时间深入乡村,帮助基层医生解决诊疗难题。

2009年 9月,一名重症胰腺炎患者被紧急送医,入院时已濒临死亡,病情反复不定。“只要有一线希望,就不能放弃。”张智明当即制订综合治疗方案,日夜守候在病房,严密监测生命体征,根据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这样的抢救场景,在他的从医经历中不胜枚举。

2010年深秋的凌晨,他接到一位家属的求助电话,患者出现脑溢血前兆。他连夜驱车赶过去,给患者做理疗、煎药、指导用药,直至患者病情平稳才离开。此时天已微亮,他顾不上休息,径直走向了清晨的诊室。

医术之外,更见仁心。多年前,一名来自农村的19岁患者,因肝硬化合并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大出血急需治疗,张智明在得知患者的家庭情况后,主动垫付费用,及时为患者实施栓塞治疗,挽救了年轻的生命。出院时,患者的父亲拉着他的手,含着热泪说:“张院长,你就是这孩子的再生父母!”这句朴实的话语,成为他仁心行医的生动注脚。

在临床实践的同时,张智明从未停止学术探索的脚步。他深知,中医药的传承需要理论与实践的双重积淀。多年来,他将临床经验悉心梳理,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为中医临床研究提供了宝贵素材。他参与的科研项目“双蛇饮治疗痹证”“续骨散治疗骨折临床研究”“贝紫河丸治疗胃病的临床研究”等获得市、县级奖项,用科研成果助推中医药发展。

2011年,张智明被甘肃省卫生厅评为“全省医德医风先进个人”,2018年荣膺“庆阳市名中医”称号。近年来,他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岐黄文化的传承上,“张智明基层名中医工作室”成立后,他挑选 7名优秀继承人,手把手传授诊疗经验,带领他们整理经验方,研读中医经典。

作为县政协委员,张智明始终心系全县卫生事业发展。2024年,他提出的“做好慢性病防、治、管‘三位一体’”工作机制的建议,得到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与采纳。在他的推动下,各部门协同发力,逐步完善健康管理体系,让中医药“治未病”理念惠及更多群众。

在守护生命的征程上,在中医药传承的道路上,他的脚步从未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