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甘肃·庆阳岐黄文化论坛∣一场关于人工智能与中西医结合的深度对话——记岐黄文化论坛主题访谈

庆阳网2025/09/28 15:44:34 分享到

庆阳网讯(庆阳融媒记者 路世玲)9月27日晚,“智启岐黄——人工智能与中西医结合的创新之路”岐黄文化论坛主题访谈在庆阳市融媒体中心演播大厅举行。本次访谈特邀中西医结合领域的权威领航者与智能算法领域的杰出巾帼先锋,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跨界对话。思想的碰撞将如何为古老医学注入新智慧?科技的火花又将如何照亮中西医融合的未来路径?这场访谈给出了精彩的答案。

▲岐黄文化论坛主题访谈现场。

“在中西医结合实践中,如何看待传统经验医学与现代循证医学的关系?”主持人的提问直面大众关切。

“无论是传统医学还是其他民族传统医学,其内容大致可分为三板块,一是已与现代医学达成共识的部分;二是传统医学不自觉中已走在现代医学的前面的内容;三是传统医学中尚需重新认识或需扬弃的方面。”复旦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院院长、教授董竞成介绍,这是处理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关系的方法学,关键在于提取传统医学精华,推动现代医学发展。

围绕算法设计,就“如何避免技术过度干预传统经验,让‘数字医学’不偏离岐黄文化的核心内涵”这一问题,复旦大学计算与智能创新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熊赟表示,技术本身不会主动干预传统医学经验,关键在于人类如何利用算法,使其更好地应用和服务于医学实践。熊赟说,“技术的主要作用在于赋能医学应用场景,无论大模型还是人工智能,目前仍处于辅助决策阶段。人们有时会不自觉地过度依赖模型输出,进而被误以为技术干预了传统经验。然而,人工智能与大模型的评估尚不完善,我们还难以判断传统经验与现代技术孰优孰劣。加之人工智能模型的可解释性较弱,仍需持续探索。”

▲复旦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院院长、教授董竞成发言中。

岐黄文化的持续推进,离不开承载千年农耕文明与中医药智慧的文化土壤。董竞成认为,庆阳拥有深厚的传统医学历史沉淀,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黄帝内经》。此外,政府的支持、算力的支撑、人才的引领与资源的保障,共同构成了庆阳发展中西医结合的独特优势体系。

庆阳民间流传着很多珍贵的单验方,目前已整理出版《民间单验方集》。就如何利用智能算法挖掘“经验药方”的临床价值,董竞成从医学原理和科学研究角度给出了传承精华、真实事件方法的确认与人用经验相结合的答案。熊赟则分享了传统药方数据化过程,提出其经历了从“想用数据”到“获取数据”,再到“好用数据”和“愿用数据”的层级演进。她认为,庆阳具有良好的算力基础,能够为传统药方的数字化留存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

人工智能技术如同一把“智慧钥匙”,为各行各业开辟了新路径。当记者提出在庆阳建设“中医药+人工智能”联合实验室或创新中心的设想时,董竞成表示这一构想很大胆,很有价值,应尽早推进实施。他建议,庆阳应立足《黄帝内经》,聚焦临床经验、原初的基础医学知识、古典哲学、区域文化、宗教与群体信仰以及经典方剂,传承精华,从临床、基础研究和药学三个方向同步发力。

▲复旦大学计算与智能创新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熊赟发言中。

熊赟从技术层面提出建议,认为庆阳建立联合实验室可遵循数据、模型、应用三层架构,在中医专家支持下将《黄帝内经》数据化,进而构建模型,通过反馈优化数据,最终落地应用场景,形成闭环。

人才是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的核心力量。针对“如何平衡‘经典学习’与‘新技术掌握’”这一问题,董竞成指出,青年学生和医务工作者应储备广博的医学知识,既要深耕传统医学,也要与时俱进,主动掌握现代医学与人工智能技术。熊赟强调,要培养数据思维,积累数据经验,并积极参与到跨界学科项目的研究中去。

在一问一答间,董竞成从临床与学科建设出发,高屋建瓴地阐明了中西医结合的实践路径;熊赟则以技术逻辑与创新边界为切入点,展现了数字赋能中医药的严谨与温度。

▲岐黄文化论坛主题访谈观众席。

访谈现场,观众们也踊跃提问,专家耐心解答,传统医学的“根”与“魂”,岐黄文化的“新”与“活”愈发清晰。

“两位教授为庆阳中医药发展指明了方向——以岐黄文化为 ‘魂’,以数字技术为‘翼’,在守正中创新,在融合中发展。作为一名基层中医工作者,我将在以后工作中深入挖掘中医宝库,解决临床实际问题,更好地服务群众。”环县中医医院心脑病科主任王伟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