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庆阳,老城区改造一新的背街小巷里,早餐摊的热气伴随着邻里间的招呼声升腾;新城片区的智慧交通系统平稳运行,行人按照智能信号灯有序过街。从烟火气十足的老胡同到数字赋能的新街区,这座位于陕甘宁毗邻地区的城市,正以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为统领,用“绣花”般的精细治理,编织着和谐宜居的幸福图景。
近年来,庆阳市锚定陕甘宁毗邻地区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目标,将精神文明创建深度融入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周期,创新实施“新老兼顾、软硬兼施、标本兼治”的“三兼”策略,在城市发展的“破与立”“旧与新”“硬与软”之间找到平衡,让城市既有“颜值”更有“气质”,既具“活力”又含“温度”。
新旧兼顾:让老城焕新与新城生长同频
“以前这条巷子坑坑洼洼,下雨天踩一脚泥,现在铺了平整的石板路,墙面上还画了咱陇东的民俗画,住着舒心多啦!”家住西峰区炮台巷的王轩,看着家门口的变化笑得合不拢嘴。炮台巷的蝶变,是庆阳“新旧兼顾”推进城市建设的缩影。
在城市发展中,庆阳没有只顾“摊大饼”式拓新,而是坚持“新区”与“老城”共建——新区高起点规划智慧交通、数字城管等现代化设施,打造城市发展“新引擎”;老城则聚焦群众急难愁盼,实施背街小巷改造、架空线缆入地等12类微更新工程。截至目前,已新建过街天桥3座、公园广场4处、小游园20多处,拓建道路21条,改造老旧小区312个,5.8万余群众直接受益。
既抓“面子”也重“里子”,是庆阳城市建设的鲜明态度。在提升主次干道“颜值”的同时,整合城管、市政等多部门力量,对141个背街小巷开展“地毯式”整治,打造37条示范巷道,同步解决了道路破损、排水不畅等民生痛点。走进如今的庆阳老城区,昔日杂乱的线缆“藏”进了地下,坑洼的路面变得平整,墙绘、绿植点缀其间,烟火气里多了几分精致。
更难得的是,庆阳将文化传承融入城市肌理。“三馆一院”整体搬迁打造文化新地标,“红色南梁”“岐黄故里”等特色文化融入城区景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景观小品在街头巷尾随处可见……城市功能提升的同时,人文气质也愈发浓厚。
软硬兼施:让设施升级与服务提质同步
“孩子上学不用愁了,家附近就有新学校!”说起教育变化,市民李欢赞不绝口。庆阳深知,城市的宜居度,既要看硬件设施的“筋骨”,也要看服务供给的“温度”。为此,庆阳市聚焦市民需求,统筹“软服务”提质与“硬设施”升级。
在“软服务”上,庆阳持续“向上”突破。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新(改、扩)建17所中小学,新增学位1.6万个,让更多孩子“就近上好学”;健全医疗养老体系,新(改、扩)建5所公立医院、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成5个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养老床位增至2800余张,民生保障网越织越密。
“硬功能”则朝着“精细”发力。构建起老城“五纵五横”、新区“八纵十六横”的路网骨架,改造地下管网120余公里,搭建起智慧化城市管理平台;实施绿化“增量”工程,新建“口袋公园”23个,城市绿化覆盖率达35.5%,推窗见绿、出门入园成了市民的日常。
小细节里藏着大民生。庆阳推行“党建+物业”模式,建立社区、物业、业主、职能部门“四方共治”体系,物业服务满意度提升至90%以上;在居民小区附近开辟“潮汐市场”19处、夜市7个,新建公厕128座,规划13个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覆盖24万余人。从买菜做饭到养老就医,市民的“急难愁盼”正一个个被解决。
标本兼治:让智慧治理与精细管理同效
“以前发现路面积水,得打几个电话才能找到负责部门,现在拍张照上传到平台,没多久就有人来处理了。”这是庆阳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后,市民的直观感受。近年来,庆阳坚持“智慧化+网格化”,推动城市治理从“粗放式”向“精细化”转变。
庆阳市整合城管、市政、环卫等城市管理力量,建立“定区域、定人、定岗”工作机制,搭建起“问题发现、指令直达”的线上平台。如今,城市管理实现了“力量上整合、工作上配合、信息上汇合”,以往“各管一段”的难题迎刃而解。
依托“东数西算”工程,庆阳建成城区社会治理网格化管理平台,构建起市、区、街道、社区、网格、楼栋“六级网格”体系。通过“街道社区上报、网格中心‘吹哨’、职能部门‘报到’”机制,问题处置时间平均缩短40%。去年以来,平台共受理群众诉求3.2万余件,办结率达98.6%。
同时,整合城市管理部门资源力量,建立联动协作机制,推动“门前三包六禁”责任制落实,开展“一难两乱”、餐饮行业乱泼乱倒等专项整治。如今,城市里乱停的车辆少了,随意摆摊的现象少了,取而代之的是整洁的街道、有序的秩序。
从背街小巷的“微更新”到智慧城市的“大赋能”,从民生服务的“细落实”到治理效能的“大提升”,庆阳正以“绣花功夫”雕琢着城市的每一个细节。这座有烟火温度、有人文厚度、有治理精度的城市,正以崭新的姿态快速崛起,成为群众心中的幸福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