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三新赋能苹果产业向质而行 ——苹果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报告会专家发言撷英

庆阳网2025/10/19 09:17:31 分享到

庆阳网讯(庆阳融媒记者 刘萍凝 陈思)

李焕玲

全国苹果产业分化明显 建议提质增效拓市场

10月18日,中国果品流通协会副秘书长李焕玲在苹果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报告会上,发布了《2025苹果产销形势分析》的报告。报告指出,当前我国苹果产业正经历深刻变革,呈现出“总产量充足但结构性矛盾突出”“优质优价与低质低价分化明显”的新特点。她建议,产业各方应积极应对,以信息引导、供应链优化和市场拓展为抓手,推动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

报告回顾了2024产季苹果市场情况,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苹果总产量达5128.5万吨,同比增长3.4%,供应总量充足。然而,区域分化显著,陕西、甘肃、山东等主产区产量实现增长,其中甘肃省产量同比增长5.3%,而山西、辽宁等地则出现下滑。

市场行情方面,呈现出“收购价偏低、批发价较高”的特征,中间环节成本压力较大。消费需求上,整体销量虽恢复增长,但增速放缓。消费者更倾向于购买“物美价廉”的高性价比国产果品,对中高端水果的需求相对疲软。在销售渠道上,电商、即时零售、私域直播等新业态蓬勃发展,与传统批发市场、商超共同构成了多元且竞争激烈的流通格局。

基于当前形势,李焕玲对2025产季苹果市场作出判断,她用“降、多、分”三个字概括当前市场特点:“降”指成本控制与价格下行压力;“多”指渠道众多、竞争加剧;“分”指市场需求按品质分层愈发清晰。短期来看,符合市场需求的优质苹果因供应相对紧俏,价格有望保持稳定,但中长期看,随着低次果品供应量的增加,其价格大概率将面临下行压力。

面对新挑战,李焕玲为苹果产业从业者提出四个建议:一是强化信息服务,引导市场预期。建议加强市场信息监测与发布,帮助果农和经销商准确把握行情,合理安排销售节奏。二是优化供应链体系,满足全渠道营销,要通过提升采后分选、冷链仓储、物流配送等环节的效率,降低损耗与成本,适应线上线下融合的全新销售环境。三是开拓下沉市场,推动消费提质扩容,充分挖掘县域及农村市场的巨大消费潜力,推动苹果消费在更广范围内提质扩容。四是加力拓展国际市场,提升国际市场份额,利用我国苹果的竞争优势,积极开拓“一带一路”沿线等新兴市场,优化出口结构,提升产业效益。

孙建设

模式创新绘就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新图景

10月18日,河北农业大学教授孙建设以《模式创新赋能苹果产业》为题作主题报告,从栽培模式、经营管理、产业瓶颈破解等维度,为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解题思路”。

报告中,孙建设梳理了苹果栽培模式的变迁历程,他表示,苹果栽培模式的变迁呈现出“无序到有序、稀植到密植、乔砧到矮砧”的鲜明特点。其中,乔砧密植模式曾在一定时期内快速弥补市场供给短缺,增强了果农种植信心,也推动了精细管理技术的提升。但随着产业发展,该模式的短板逐渐显现:技术复杂导致产业门槛偏高,后期果实品质难以保障,管护成本不断增加,最终使得综合效益显著降低。“模式变迁是产业适应市场、追求高效的必然结果,每一次迭代都需要直面问题、突破瓶颈。”孙建设说。

在经营管理模式探索方面,孙建设认为,对于适度规模化果园而言,技术决定果品质量优劣,管理关乎果园成败。当前行业存在明显失衡,栽培技术培训广泛普及,会操作的人不在少数,但果园经营管理培训却极为鲜见,真正懂管理的人寥寥无几。针对经营管理的具体环节,孙建设给出详细建议:在组织架构与股权设计上,要明确公司主权归属,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与风险分担约定;在人力资源管理上,需注重“招贤纳士”与“人尽其才”,完善绩效评价体系;在生产资料与供应链管理上,要做好投入品效益评估,健全供应链并设立诚信等级,同时重视人才培养与技术研发;在融投资与成本控制上,要理性看待“资本”,既善用其助力发展,又警惕潜在风险,谨慎对待农产品“爆品”概念,严防投资“暴雷”。

在产品管理与变现环节,孙建设提出“逆向追溯、正向调整”的思路,从产品瑕疵回溯生产管理各环节,及时修正问题;根据产品市场流向动态调整品种与品类结构。同时,要充分利用现有渠道与商业伙伴,积极打造自有私域流量和专属销售渠道,通过共享基础设施或平台,降低运营成本、提升盈利效率。

把脉庆阳苹果产业,孙建设给出因地制宜的“发展良方”。他表示,庆阳苹果产业要实现突破,首先需重视专业人才的培养与利用,人才是产业升级的核心动力,只有建立起专业的人才队伍,才能支撑技术创新与管理优化。其次要持续擦亮“庆阳苹果”品牌,通过品质管控、文化赋能、市场推广,提升品牌辨识度与美誉度。最后要推动产业迭代升级,紧跟模式创新趋势,结合当地生态与生产条件,探索适合庆阳的现代化苹果产业发展路径。

“模式创新不是空中楼阁,而是立足实践、解决问题的具体行动。”孙建设在报告结尾表示,期待以模式创新为抓手,推动包括庆阳在内的全国苹果产业突破发展瓶颈,让更多人从苹果栽培与销售中受益,在产业振兴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赵政阳

育国产瑞果 筑苹果产业强国之基

10月18日,在苹果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报告会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苹果研究中心主任赵政阳紧扣国产苹果品种研发及市场需求作了题为《以瑞雪为主的“三瑞”苹果特点及发展前景》的主题报告。

赵政阳及其团队始终坚持“让国人吃上国产好苹果”的信念,不懈执着于本土苹果新品种研究20余年。他研发的瑞阳、瑞雪、瑞香红这三个国审优质晚熟品种,已成为各有特色的国产优质果。

赵政阳在报告中分享、分析“三瑞”苹果的特点及种植要点。瑞香红苹果是“娇艳之果”,长圆柱形的果形与众不同,自然高桩,易着色且色泽艳丽,颜值出众。其果皮中香气物质总量是富士苹果的8.6倍,浓香型风味让人难忘。更难得的是,它极耐储藏,可周年供应,还能无袋栽培,抗性强、易管理,适合规模化种植。

瑞阳苹果是“吉祥果”,作为大型果,平均单果重约250克,果个均匀、果面洁净。其“中国红”着色比红富士苹果更出色,不套袋就能达到深红色,风味更浓,耐贮藏性也更高,营养上也有优势。果实中锌含量显著高于富士苹果,钙含量接近富士苹果且高于秦冠苹果,酸甜适口、香味浓郁。

瑞雪苹果则是款“有味道”的绿苹果,黄绿色的果实、洁净的果面、端庄的果形,外观很有辨识度。它的“清香型”风味独树一帜,烯烃类含量明显较高,脂类含量低,醛类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常见品种,口感清新独特。

赵政阳强调,自主育种是苹果产业的“芯”之所在。当下,中国苹果市场需求在变,越来越趋向优质化、多元化、特色化。自主培育的品种,能更好地适应中国的生态条件,也能更精准地对接国内市场需求,这是保障苹果产业自主可控、持续发展的核心。更多优良自育品种出现,才能让国产苹果的选择更丰富。

好品种搭配好的推广模式,才能走进果园、走向市场,发挥科技价值。为了促进自育优新品种产业化,赵政阳及其团队组织相关企业,打通了苹果产业产前、中、后各环节,成立了瑞雪、瑞阳、瑞香红苹果发展联合会,探索出了两种新型推广模式。一种是以瑞雪、瑞阳为基础的全产业链企业联合开发模式,另一种是以瑞香红为基础的独家授权企业联合经营模式。赵政阳认为,企业对市场敏感度高,能更快把握市场需求,推动新品种市场化。这两种模式不仅在全国树立了苹果新品种推广的典型,还为其他水果、农作物新品种推广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助力更多农业新品种落地生金,帮助果农增收。

“庆阳是块种苹果的福地,目前庆阳苹果产业的自主研发之路已经走上正轨,我期待未来能有更多果业工作者加入,一起为国人选育更多更好的‘国字牌’苹果新品种。希望更多庆阳果农种上‘三瑞’苹果,靠种优质果实现致富。盼望庆阳苹果能走出庆阳,享誉全国,未来在国际市场上展现中国苹果的实力,让世界看到国产苹果的优质与特色。”赵政阳寄语。

刘军弟

发展新质生产力 破解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瓶颈

10月18日,在苹果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报告会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刘军弟作了题为《加快构建新质生产力 推进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报告。刘军弟指出,我国苹果产业虽规模稳居全球首位,但面临结构性矛盾突出、全产业链短板明显、产业链韧性不足等挑战,亟需以新质生产力为核心引擎,推动产业迈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刘军弟说,目前,我国苹果种植面积达2892.75万亩,产量占全球总产量50%以上,但产业“西移北扩”趋势明显,在优势产区集中度提升的同时,凸显出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刘军弟指出,当前苹果产业面临供给与需求、投入与产出的多重结构性矛盾:在生产端,品种结构单一、熟制布局不合理、老旧果园改造滞后;在经营端,品牌同质化严重、出口市场集中度过高,越南、印尼等亚洲国家占比超50%;在产业链端,供应链协同效率低、价值链分配不均衡,小农户与大市场难以有效衔接。

同时,全产业链短板制约高质量发展,刘军弟强调,苹果产业仍面临成本攀升、效益下滑的挑战。数据显示,每亩苹果种植总成本中人工成本占比高达40%,而机械化应用率不足30%,导致生产效率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差距。此外,采后处理技术薄弱、深加工能力不足,使得产业链附加值难以提升。

刘军弟提出,新质生产力通过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和产业深度转型升级,为苹果产业注入新动能。在科技攻关上,重点突破新品种选育、轻简化生产、采后商品化处理等“卡脖子”环节;依托“后稷农业大模型”等智能工具,实现果园环境监测、病虫害预警、产销精准对接;绿色转型,推广低碳技术,构建资源节约型生产体系;通过“生产端+采后端”一体化,提升产业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刘军弟呼吁,需从四大维度系统推进产业升级:一是强化科技创新生态,整合高校、企业资源,攻关关键核心技术;二是培育高素质人才,针对智慧农业、供应链管理等领域加快人才储备;三是推动城乡融合机制创新,以县域为单元,优化产业布局与资源配置;四是深化国际合作,借助“一带一路”拓展高端市场,提升国际话语权。

刘军弟总结,苹果产业需以新质生产力为引领,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效益提升,通过全链条协同发展,实现“小苹果”向“大产业”的跨越。

陈佰鸿

助力甘肃苹果产业迈向千亿级目标

10月18日,甘肃农业大学副校长陈佰鸿在苹果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报告会上作了题为《甘肃省苹果产业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的报告,引发广泛共鸣。陈佰鸿校长是甘肃省水果产业体系首席专家,甘肃省“飞天学者”特聘教授,长期从事果树生理与生物技术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在果树栽培与生物技术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

陈佰鸿从产业定位、品种升级、栽培模式创新、科技支撑等方面,全面解析甘肃省苹果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路径。他指出,甘肃苹果产业正通过科技赋能与模式优化,朝着千亿级产业集群目标稳步迈进。

陈佰鸿提出,甘肃苹果产业需坚持“稳面积、优结构、提品质”的总体思路,未来将栽培面积稳定在500万亩至550万亩,力争产量突破1000万吨,并以“高端优质果品”为市场定位,依托“公司+农户”经营模式,重点推广旱作矮化栽培技术,全力建设国际化出口基地,提升“甘味”苹果的品牌影响力。

在品种结构优化方面,陈佰鸿强调,需结合生态特点科学布局新优品种。以“天水花牛”苹果为例,通过老果园改造与品种升级,“天水花牛”区域公用品牌价值已达68.88亿元,成为甘肃特色果业的金字招牌。未来将围绕陇东南、庆阳等优势产区,形成早中晚熟品种搭配、鲜食与加工专用品种协同的产业格局。

针对甘肃复杂的地理环境,陈佰鸿提出五项特色栽培模式:山地果园推广“乔砧+短枝型品种”,灌溉区发展矮砧密植栽培,旱作区集成节水保墒技术,生态区推广“果沼畜”循环模式,土壤改良区应用“绿肥+苹果”高质高效模式,实现资源优化与可持续发展。

科技服务是产业升级的核心引擎,目前,国家苹果产业技术体系天水和静宁综合试验站立足天水、平凉,辐射带动陇东南产区,推动新品种、新技术落地;甘肃省同步构建“首席专家+9个技术团队+5个区域试验站”的省级水果产业技术体系,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此次报告重点推介了三项新优技术:绿肥高质高效生产技术改善土壤结构;砧穗互作优质苗木技术从源头保障果园健康;旱作保墒技术通过覆盖、集雨等措施提升水资源利用率,这些技术为苹果产业提质增效提供了具体解决方案。

陈佰鸿指出,当前还存在技术应用率偏低、矮化栽培优势未充分发挥、富士苹果不套袋外观品质差、疏花疏果普及不足、机械化程度低等问题。未来需重点攻关省力化技术,通过政策引导与装备升级,降低生产成本,推动苹果产业向高效集约化转型。

未来,甘肃苹果产业需以科技为支点,以品牌为引擎,通过全链条协同创新,建成全国高端苹果优势产区和重要出口基地,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